4000-117-087
ABOUT
关于

19年来

东八区创意只专注品牌策划设计这一件事

致力于为注重品牌策略与品牌形象的高要求客户提供品牌定位、产品规划、包装设计、工艺研发、生产监理、年度品牌战略服务,我们只服务于拥有品牌雄心的客户,我们更希望与客户一道,做最成功的品牌。东八区的客户遍布全球,跨越各大行业......
了解更多
  • 19

    19年专业专注

    伴随N多大品牌一路成长不断前行

  • 7000+

    超7000+

    项目实际操作经验不断累积

  • 1

    始终如一专注零售行业

    品牌策划+高端包装定制+落地执行

WORK
案例

尊重过去 认识现在 照见未来

SERVICE
服务
NEWS
  • 最新加盟
  • 设计动态
如何在品牌设计中选择合适的字体颜色?

如何在品牌设计中选择合适的字体颜色? 在品牌设计中,字体颜色不仅是视觉点缀,更是品牌情绪的 “传递者”—— 红色的热烈、蓝色的理性、绿色的自然,不同颜色能直接唤醒用户的潜意识联想。而字体颜色的选择,需兼顾品牌定位、信息层级、传播场景(如屏幕 / 印刷)、视觉协调性等多重因素,核心逻辑是 “让颜色为品牌说话,同时保证信息清晰传递”。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: 一、锚定品牌核心:颜色需贴合品牌气质与价值观 字体颜色的 “情绪属性” 必须与品牌定位、行业属性、核心价值强绑定,避免 “颜色与品牌调性错位”。 颜色情绪与品牌定位匹配: 科技、金融品牌:适合蓝色(理性、可靠)、深灰(专业、沉稳),避免过于跳跃的颜色(如亮粉、荧光绿); 食品、餐饮品牌:可选用红色(食欲、热情)、橙色(活力、温暖),或绿色(健康、天然)—— 但需注意:红色易激发冲动,适合快餐;绿色更适合 “轻食、有机” 定位; 奢侈品、高端品牌:常用黑金(奢华、稀缺)、米白 + 深棕(质感、复古),避免高饱和度的廉价感颜色(如纯黄、亮紫); 儿童、母婴品牌:适合浅粉、浅蓝、鹅黄(柔和、亲和力),避免深色(如纯黑、深棕)带来的压抑感; 环保、公益品牌:优先绿色(自然、可持续)、白色(纯净),强化 “环保” 联想。 避免与行业 “禁忌色” 冲突: 部分行业对颜色有隐性共识(甚至禁忌),需提前规避。例如: 医疗健康品牌:慎用红色(易关联 “危险、血液”),优先白色(洁净)、浅蓝(安心); 殡葬相关品牌:避免亮色(如黄、粉),以黑、灰、深蓝等肃穆色为主。 二、保证信息清晰度:“能看清” 是底线 字体颜色的核心功能是让文字 “被看见、被看懂”,无论多贴合品牌气质,“清晰度” 是不可妥协的前提。 规避 “对比度不足” 的坑: 文字颜色与背景颜色的对比度,直接决定可读性。对比度不足的常见错误包括: 浅色文字 + 浅色背景(如浅灰字 + 米白背景):在光线强的场景(如户外海报)易 “隐形”; 深色文字 + 深色背景(如深棕字 + 黑背景):在光线弱的场景(如室内展架)易模糊; 高饱和色 + 高饱和色(如大红字 + 亮黄背景):视觉冲击过强,长时间观看易视觉疲劳(尤其屏幕显示,如官网、APP 文案)。 安全原则:参考 “WCAG 对比度标准”(国际通用的无障碍设计标准)—— 正文文字与背景的对比度至少达到 4.5:1(小尺寸文字)或 3:1(大尺寸标题)。例如: 安全组合:黑字 + 白背景(对比度 21:1)、白字 + 深蓝背景(对比度 12:1); 需谨慎:灰字(#888888)+ 白背景(#FFFFFF)对比度约 4.5:1(刚好达标,小尺寸下需慎用)。 适配传播场景的 “环境光”: 同一组颜色在不同光线场景下,显示效果可能天差地别,需结合传播场景测试: 屏幕场景(如官网、短视频字幕): 避免用 “低明度颜色”(如浅灰)—— 手机、电脑屏幕本身发光,低明度颜色易被屏幕光 “冲淡”; 印刷场景(如包装、海报): 避免用 “过于鲜艳的荧光色”—— 印刷油墨难以还原高饱和荧光色,最终可能变成 “浑浊的浅色”(如荧光粉印出来可能偏灰粉); 户外场景(如广告牌、灯箱): 需考虑自然光(白天强光)和灯光(夜晚弱光)的差异:白天适合高对比度颜色(如黑字 + 白背景),夜晚若用灯箱,避免 “透光后变色”(如红色字在白光照射下可能偏粉)。 三、控制颜色数量:少而精,强化记忆点 品牌设计中,字体颜色并非 “越多越丰富”,过多颜色会分散注意力,甚至破坏品牌视觉统一性。 核心原则:主色 + 辅助色,最多不超过 3 种 品牌字体颜色应围绕 “品牌主色” 展开(品牌主色通常 1-2 种,是品牌最核心的视觉符号),辅助色仅用于区分信息层级(如标题用主色,正文用辅助色),避免混乱。 主色:用于品牌名称、logo、核心 slogan(强化记忆,如可口可乐的红色字体); 辅助色:用于说明文字、次要信息(需与主色协调,如主色是深蓝,辅助色可用浅蓝、灰色)。 避免 “颜色混搭” 的廉价感 除非是儿童、潮玩等需要活泼感的品牌,否则应减少 “多色字体”(如一个品牌名用红、黄、蓝三种颜色)—— 颜色过多易显得杂乱,削弱品牌的专业感和记忆点。 四、考虑文化与地域差异:避免 “颜色禁忌” 若品牌涉及跨地域传播(尤其是国际市场),需提前了解目标地区的 “颜色文化含义”—— 同一颜色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解读,甚至引发负面联想。 经典案例参考: 白色:在国内象征 “纯洁”,但在印度、中东部分地区象征 “哀悼”; 红色:在国内是 “喜庆”,在南非象征 “哀悼”,在西方部分场景(如红色字体)可能关联 “警告”; 绿色:在国内象征 “自然”,在中东是 “吉祥色”(关联宗教),但在马来西亚可能因政治关联引发敏感联想。 本地化适配建议: 若目标市场有明确的颜色偏好或禁忌,可在保持品牌主色内核的前提下,微调字体颜色的饱和度或明度。例如:某品牌主色是红色,进入西方市场时,可将字体颜色调整为 “暗红”(降低饱和度),既保留品牌识别度,又弱化 “警告” 联想。 五、强化品牌记忆:让颜色成为 “视觉符号” 在满足以上条件后,字体颜色可进一步成为品牌的 “记忆锚点”—— 通过 “固定颜色 + 固定字体” 的组合,让用户看到颜色就能联想到品牌。 绑定 “品牌专属色”: 将字体颜色与品牌 logo、VI 系统的核心色强绑定,形成 “颜色 = 品牌” 的条件反射。例如: 麦当劳:黄色(品牌主色)用于 “M” logo 和核心文案,即使去掉图形,黄色字体也能让人联想到品牌; Tiffany:“蒂芙尼蓝”(专属色)不仅用于包装,也用于品牌名称字体,成为全球识别的视觉符号。 用 “颜色一致性” 强化识别 无论在什么场景(包装、广告、官网、线下门店),品牌核心文字(如品牌名)的颜色需保持统一(或仅做明度 / 饱和度的微调,如官网用标准蓝,印刷用稍深的蓝以适配纸张),避免用户因颜色多变而 “认不出”。 总结:字体颜色选择的核心逻辑 字体颜色的选择,本质是 “平衡术”—— 既要让颜色 “传递品牌情绪”(贴合定位),又要让颜色 “服务信息传递”(保证清晰),还要通过 “一致性” 强化记忆。最终目标是:用户看到颜色时,能自然联想到品牌;看到文字时,能轻松读懂信息。

可以从哪些方面量化包装设计创新的价值?

可以从哪些方面量化包装设计创新的价值? 包装设计创新的价值往往隐藏在 “用户决策”“品牌认知”“供应链效率” 等环节中,量化其价值的核心是将 “隐性影响” 转化为可测量的 “显性数据”,从销售转化、品牌资产、用户体验、成本效率、可持续性等多个维度建立评估体系。以下是具体可量化的方向及指标: 一、销售转化维度:直接关联商业收益 包装创新最直观的价值体现在对 “购买决策” 的影响,可通过销售数据对比量化其对营收的拉动作用。 1. 销量与市场份额 核心指标:创新后销量增长率、同品类市场份额提升幅度 测量方式:对比创新包装上市前后(同周期、同渠道)的销量数据,排除促销、季节等干扰因素后,计算增量部分(如 “创新后 3 个月内,某零食单品销量同比增长 25%,显著高于同品类平均 5% 的增速”)。 延伸指标:新用户占比(包装创新是否吸引了此前未购买过的消费者,可通过会员系统区分新老用户订单占比)。 2. 溢价能力与客单价 核心指标:单价提升幅度、溢价接受度、客单价增长 若创新包装强化了 “高端感”“稀缺性”,可测量其支撑溢价的能力:例如,某护肤品通过 “极简磨砂瓶 + 磁吸盖” 设计(创新点),单价从 199 元提升至 249 元(溢价 25%),且月销未降,说明包装创新被消费者认可并接受溢价。 客单价:若包装设计促进 “多件购买”(如 “组合装更划算” 的包装结构),可统计客单价变化(如从平均 1.2 件 / 单升至 1.5 件 / 单)。 3. 渠道与场景转化率 核心指标:线下货架点击率、线上详情页转化率、特定场景复购率 线下:通过货架热力图或导购反馈,统计 “因包装吸引而驻足查看” 的消费者比例(如创新包装上架后,线下门店的产品被拿起查看的概率从 15% 升至 30%)。 线上:在电商平台控制其他变量(如文案、价格),对比创新包装主图的点击率(CTR)和详情页转化率(如从 3% 升至 5%)。 场景转化:针对特定场景设计的包装(如 “便携装”“分享装”),可统计对应场景的销量占比(如 “办公室分享装” 销量占比从 10% 升至 20%)。 二、品牌资产维度:长期价值的量化沉淀 包装是品牌视觉资产的核心载体,创新可强化品牌认知、记忆与好感,这些 “品牌资产” 可通过以下指标量化: 1. 品牌识别与记忆度 核心指标:包装识别准确率、品牌联想强度 识别准确率:通过用户调研(如 “盲测” 展示多款包装,让消费者识别品牌),计算能正确匹配 “创新包装 - 品牌” 的用户比例(如从创新前的 40% 提升至 70%)。 记忆点关联:调研用户 “看到包装时,能否快速联想到品牌核心卖点”(如某矿泉水包装用 “雪山图形” 创新,用户提及 “天然水源” 的比例从 30% 升至 60%)。 2. 品牌传播力 核心指标:社交媒体自发传播量、搜索指数、KOL 提及率 自发传播:统计消费者因包装 “颜值 / 功能” 主动在社交平台(小红书、抖音)发布的 UGC 内容量(如创新包装上市后,相关话题笔记从月均 500 条增至 2000 条,曝光量超 500 万)。 搜索热度:通过百度指数、淘宝搜索词等工具,监测 “品牌名 + 包装” 相关关键词的搜索量增长(如 “某奶茶新包装” 搜索量环比增长 300%)。 三、用户体验维度:从 “购买” 到 “使用” 的全链路价值 包装创新若优化了用户使用场景(如易开、便携、复用),其价值可通过 “用户行为数据” 量化,直接关联复购与口碑。 1. 复购与忠诚度 核心指标:复购率、用户留存周期 对比创新前后的复购数据:如某咖啡包装新增 “单向排气阀”(解决 “开封后风味流失” 问题),30 天复购率从 15% 升至 28%。 留存周期:通过会员系统分析,使用创新包装产品的用户平均留存周期(如从 6 个月延长至 9 个月)。 2. 用户反馈与投诉 核心指标:正面评价占比、包装相关投诉率 正面评价:从电商评论、客服反馈中提取 “提及包装” 的内容,计算正面评价占比(如从 40% 升至 75%)。 投诉率:统计因包装问题(如难打开、易破损)的投诉量占比(如创新后从 8% 降至 2%)。 四、成本与效率维度:间接降低企业运营损耗 优秀的包装创新不仅能 “增收”,还能通过优化结构、材料等降低供应链成本,其价值体现在 “成本节约” 的量化数据中。 1. 材料与生产效率 核心指标:单位包装材料成本、生产合格率 材料成本:若创新采用轻量化材料或通用材质(如用 “折叠结构” 减少 50% 纸板用量),计算单位包装材料成本下降幅度(如从 2 元 / 个降至 1.2 元 / 个,年节约成本 50 万元)。 生产效率:复杂包装可能降低生产速度,但若创新优化了结构(如简化组装步骤),可统计生产线单日产能提升(如从 8000 个 / 天增至 12000 个 / 天)。 2. 物流与仓储效率 核心指标:物流损耗率、仓储空间利用率 损耗率:若包装创新增强了抗压性(如用 “蜂窝结构” 替代普通纸盒),统计运输过程中的破损率下降(如从 5% 降至 1%,年减少损失 30 万元)。 仓储效率:通过模块化设计(如可堆叠结构)提升仓储空间利用率(如单位面积存储量从 100 个 /㎡增至 150 个 /㎡,降低仓储租金 15%)。 五、可持续价值维度:长期社会与品牌资产增值 在环保政策趋严、消费者关注 ESG 的背景下,包装创新的 “可持续性” 价值可通过政策红利、品牌形象提升等量化。 1. 环保合规与政策收益 核心指标:环保认证带来的税收优惠、政策补贴 若创新包装通过 “可回收认证”“碳中和认证”,可量化对应政策红利(如某企业因使用再生材料包装,获得年度环保补贴 20 万元,税收减免 10 万元)。 2. ESG 与品牌公信力 核心指标:ESG 评分提升、投资者关注度 包装创新若符合 ESG 标准(如零塑设计),可推动企业 ESG 评分提升(如从行业中等升至前 20%),进而吸引 ESG 投资机构关注(如新增 2 家责任投资基金持仓)。 总结:量化的核心是 “建立对比基准” 包装创新的价值量化需以 “创新前的状态” 为基准,通过 “前后数据对比”“对照组实验”(如部分渠道用旧包装、部分用新包装)排除干扰因素,最终聚焦 “创新带来的增量数据”(如多卖了多少、省了多少、用户多留了多久)。只有将抽象的 “创新感” 转化为具体的 “数据增量”,才能让企业清晰判断:每一分创新投入,是否真正创造了对等的价值。